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32团画廊

用嘴说出的话随风而散 ,用笔写出的话永不磨灭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
那个班,那些人  

2013-09-25 09:52:00|  分类: 生活过的地方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
那个班,那些人

那个班,那些人 - 32团画廊 - 32团画廊
 

一九六九年秋调到八连林园班后,接触的人员和以前有所不同,原先大部分是同龄女孩,而且几乎都是讲“阿拉”的上海人,现在班里的成员来自全国各地,说话的口音则南腔北调,大部分是比我们年长而且都是有了家庭的老职工。

虽说年龄有差别,但在班里除了对几个年龄偏大的男同志称之老马、老李或某班长、某排长之外,女同志之间称呼起来并没什么年龄区分,往往是直呼其名,甚至连姓都不带,奇怪的是年岁大的并不感到别人不尊重自己,年纪小的也没觉得这样似乎不妥显得没礼貌,总之都已习惯成自然,大家天天在一起干活都十分亲热,互相之间没有距离。

刚到八连很是不习惯,舍不得原先朝夕相处的同伴们。每逢星期天总要走上近半小时的沙包路回七连和她们相聚,甚至星期六的晚上就迫不急待地过去。而此时班里的女同志见我回去就会开玩笑说:“又回娘家去啊。”我则总是乐呵呵地回应。

孙排长原先就是我们学生一队的老排长,他是河南人,当过兵,打过仗,听说在他的腿上还留有弹片。他是个对工作极负责的人,见不得别人做事有半点马虎,每当看见他批评人时,让人觉得他有些凶,实际上他是个心地十分善良,待人真诚的人。我从七连搬来时孙排长早把我们的住房粉刷一新,又亲自帮我把东西一件件搬进屋,望着昔日熟识的老排长,望着他的笑脸,顿时让人心头暖融融的。孙排长的爱人大伙都叫她新芝和我同在一个班,作为排长夫人在小八腊子(上海话意为平民百姓的意思)成堆的农场里也算是有身份的人物了,然而在她身上看不出一点点“夫人”的架子。平时她是个待人温柔又不失热情的人,她又能干,会帮班里其他女同志裁制小孩的衣服。有次见她从家中破损的墙上随意取下一块土砢拉,用它当画粉,比着旧衣大小适当放大尺寸。白天干活没有多少空余时间,晚上在昏暗的油灯下,在自己缝纫机上仔细地把衣服裰好(省去了孩子妈妈一针一线去缝制),当新衣穿在孩子身上时,大人、小孩全都眉开眼笑。平时果园里一些别人不愿干的活,她会主动揽下,所以全班无论男女老少,个个都喜欢她。

老黄夫妇俩比我晚些时候调来,他的爱人姓李,早在一九六五年棉花选种训练班时,我们就认识,老黄成了我们的副班长,他来自浙江金华,平时说话幽默,又爱开玩笑,但做起事来很认真,有时看我们干的活不太符合要求,他会仔细教我们如何去做才能既快又好。老黄爱人大我两岁,性格活泼也是爱说爱笑的人。因为相互合得来,思想上同他俩交流得最多,心中有什么想法也从不对他们隐瞒,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大哥、大姐。他们也把我当作自己人。遇到我处事考虑不周全,他们会及时提醒我,生活上有了困难他们也会帮助我,家里做什么好吃的,也请我一同分享,所以和他们是无话不谈的好朋友,更有那种兄弟、姐妹的情分。

曾经和我是隔壁邻居的老杨和张某某是一对四川夫妻,从九连调来(几年后又被调往团部机修连)。虽然老杨有一手修理拖拉机的绝活,可团里为了照顾他的身体把他调到八连来看管果园。不知是否因为调离了自己工作多年心爱的岗位而影响了心情,还是因为天生的性格的关系,在我们眼中老杨是个沉默寡言的人,几乎从不主动与人交流,反之他爱人完全不一样,整天笑呵呵的,似乎什么事都难不倒她,待人热情。来八连时她的第四个孩子还未出生,可她从没因为孩子多,家务活重而耽误过工作,几乎没怎么请过假。可见她对工作的态度,这也是让班里人最佩服她的地方。一天她亲手端来一碗兔子肉请我们品尝(自己家养的)。在新疆呆过的人都很清楚当年农场里的生活条件,而在自家这种情况下(丈夫身体不好需要营养,孩子多自己还在哺乳期),她还想到住隔壁的三个姑娘……。

在林园班里,那些大我们几岁或更年长些的妇女,都把我们几个还未成家的女孩子当成小妹妹,从各方面关心着我们。虽然每逢星期天我还是坚持“回娘家”,但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去,心里也悄悄发生了变化,刚到八连时的那种孤独、生疏的感觉,在班里这样的氛围中,慢慢烟消云散了。

一九七六年的春天,身体感到不适,医生建议我住院进行恢复性的治疗及休养。我就这样住进了团部卫生连的病房。班里人都惦记着我,凡有事到团部来就会来看望。这段时间里我也回去过,拿些生活用品,顺便再去食堂称几斤大米。春天是一年中最为艰苦的时候,青黄不接,菜窖里的白菜,萝卜基本已吃完,天气还冷,地里的菜还未长起来,唯一能吃的只有腌白菜和萝卜干了,见我回去,几个人争着给我拿来鸡蛋,希望给我增加营养,更希望我早日康复,虽然每人手中只一、两枚鸡蛋,可这是农场里孩子们唯一能吃到的营养品,一想到这些年经妈妈们为了我从自己孩子口中省出的鸡蛋给了我,让我既感动又难过,也显现班里人对我的一份真情,自己亲人不在身边,现在她们就象自己的亲人一样,对我也是最大的安慰。

说实话一人在外的十多年里过得也很不易,农场里大部分职工,来自各地农村,文化不高,甚至有些根本就是文盲,但他们最大的特点是能干,能吃苦,而且心地善良,待人热情、淳朴。同他们在一起,不知不觉受到了影响,也不断改变着自己,回想起那段艰苦的岁月,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是那样的真诚,这一切始终让人心头温暖,也让人难以忘怀。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250)| 评论(2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